我国最后一次科举考试殿试题,你会怎么回答?

   2025-07-29 kongyu810
核心提示:公元1904年7月,清朝乃至于我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在内忧外患中与故宫保和殿举行。其实早在一年前,随着顽固派大佬荣禄的

公元1904年7月,清朝乃至于我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在内忧外患中与故宫保和殿举行。

其实早在一年前,随着顽固派大佬荣禄的去世,加上袁世凯和张之洞联名上书,请求废除科举,科举的废除已经是大势所趋,而之所以本年在此举行科举,主要是为庆祝老太后七十大寿,故称甲辰恩科。

次年,延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正式被废除。

不过,相比于本次科举带来的“欢庆祥和”,这次科举殿试环节的试题,既时髦,又紧跟时事,却是一语道出了满清政府在历史分水岭上的纠结和困惑。

那么问题来了, 这次殿试,都出了哪些题?如果换做你,又该如何作答呢?

甲辰恩科一共分三场考试,相当于考三个科目,咱们从头往后看。

殿试第一场 史论五篇。

1,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

翻译:周和唐的制度都是外重内轻,秦和北魏搞的都是外轻内重,请讨论这两种制度孰优孰劣?

考察重点:咱大清现在汉人督抚手握重权,势力越来越大,颇有外重内轻之嫌,朝廷应该怎么做呢?

2.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

五饵三表:通过经济、文化等手段怀柔外族

翻译:汉朝的贾谊主张对匈奴搞怀柔(和亲)政策,遭到后来的班固的嘲讽,不过你要说这法子没用吧,当初秦穆公跟晋国联姻,遂霸西戎,所以你觉得对外怀柔行不行?

考察重点:咱大清现在跟列强干戈不断,是应该采用贾谊之术与其交好,还是学习汉武帝?

图片

3.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

申商:申不害、商鞅,法家代表。

翻译:诸葛亮虽采用法家权术但心迹正大光明,而王安石变法表面儒家实则法家。你怎么看?

考察重点:咱大清变法,外儒内法?还是内儒外法?(依法治国还是以德治国?)

4.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贤才与参谋请于私第见客论。

翻译:唐朝宰相裴度招揽四方人士给自己出谋划策,谈谈你的看法?

考察重点:朝廷,如何通过宰相来选拔人才?换句话说,怎样在选拔人才的同时,保证人才为国家所用?

5.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

翻译:北宋联金灭辽,结果为金所灭,南宋联元灭金,结果为元所灭,请谈谈你的看法。

考察重点:今大清以夷制夷,在列强之间周旋之法,是否可行?

第二场: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

1,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策

(国民不能自立,必立学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爱之心、自养之技能、必需之知识。盖东西各国所同,,本则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铸国民之教育也;讲求政治、法律、理财、外交诸专门,以备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分设农、工、商、矿诸学,以期富国利民,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三者孰为最急策”。)

翻译:结合中西教育区别,回答“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三者中哪一项最为紧迫。

图片

2,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

翻译:考察外交政策与国际关系。题目要求考生列举近百年历史案例(如列强以“保全土地”为名攫取利益),分析西方外交政策的虚伪性,并提出应对策略。

3,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策。

翻译:日本变法,用西方人,国家日益强盛,埃及也是用西方人,却导致财政、司法等主权丧失,国势不振,为什么?

4,周礼言农政最详,诸子有农家之学,近时各国研究农务,多以人事转移气候,其要曰土地、曰资本、曰劳力,而能善用此三者,实资智识,方今修明学制,列为专科,冀存要术之遗,试陈教农之策”。

翻译:《周礼》里记载农业政策特别详细,诸子百家也有专门研究农业的学派。现在各国搞农业研究,主要靠人力改造自然环境,关键就三点:土地、资金、劳动力。但要想真正用好这三样,说到底还得靠科学技术。请具体说说该怎么发展农业教育。

5,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

翻译:美国禁止中国劳工入境的政策,一直是个恶心的歧视性规定。现在这个《排华法案》已经实行十年到期了,我们该如何引用国际法跟他们好好理论,要求修改这个不平等条约,保护在美华人的权益?

图片

第三场:《四书》《五经》义三题。主要考察对儒学经典的理解和应用。

如果说以上两场属于科举制的时代创新,那么第三场考试基本就是古代科技的模版了,估计你们也不想看,看了也不想回答,答了也不太会对,本着真实还原的责任,老张我给大家列举出来,就不做展开了。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义(出自《大学》)

2,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义(出自《中庸》)

3,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义(出自《周易》)

本帝国最后一场科举考试基本就是这样了,实际上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乃至于帝国的毁灭,人才的使用标准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本次科举所产生的三甲名单,尤其是一甲三人(刘春霖、朱汝珍、商衍鎏),日后也很难再有用武之地。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kongyu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