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上海的故事”变为“世界的故事”

   2025-08-01 caijiyuan950
核心提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但怎样讲好故事,实现从“听得懂”“信得过”到“传得开”,需要不断提高

图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但怎样讲好故事,实现从“听得懂”“信得过”到“传得开”,需要不断提高讲故事的水平,不断优化和创新讲故事的叙事策略。

叙事,简而言之,就是讲故事。它是人类交流、文化传承和个体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叙事,人们能够分享经历、传递情感、表达观点并构建共同的理解框架。上海作为“世界观察中国的重要窗口”和进行文明活动交流的“世界会客厅”,是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国际传播中心。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上海故事,要增强上海全球叙事能力。创新国际传播的叙事策略,不仅是推动上海国际传播内容生产和传播能级突破的关键,也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因此,可以重点关注四种叙事策略。

KOL的外宣叙事

中国通过“外交叙事”“政治叙事”和“战略叙事”引导和提升中国的话语权和叙事能力,取得了不错的传播效果。但相比上述宏大叙事,“小事件”更容易接近海外民众,特别是社交媒体平台“网红”KOL(意见领袖)创作的内容,更易于被民众感知,形成国际传播的民间场域。中国的国家形象和城市形象的传播,需要重视KOL的外宣叙事力量,通过打造“网红KOL”模式,推动宏大叙事和个体化叙事相统一。随着144/240小时免签政策的完善,海外社交媒体关于“China Travel”的话题引爆网络,小红书平台的中外友好互动以及“甲亢哥中国行”直播,使得“网红”KOL通过在中国的所见、所感、所闻,成为中国外宣的“最强嘴替”。海外UP主引发的“上海City不City”成为描述上海现代化、时尚范的网络热梗。这些真实反映上海城市发展和中国发展的案例,在海外舆论场上把握了议题设置的主动性,极具上海城市形象国际传播的潜力。

分众的场景化叙事

社交媒体和流媒体的发展,使得青年尤其是“Z世代”成为国际传播的重要力量。他们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倾向于在数字平台上,通过沉浸式、场景化的展现,进行线上线下的互动分享,注重个性化的表达和情绪传达。比如海外旅行博主在上海及其他城市的“特种兵式旅游”、“网红城市”打卡和城市漫步。这些年轻的旅游博主用亲身体验式,用沉浸式、场景式的叙事,冲破了西方舆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个性化、分众化的传播生态使得国际传播的叙事和实践呈现青年化的特征。数智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故事可以跨地域、跨场景进行传播,并借助VR/AR等技术及可穿戴设备,创造出可视化、可触摸的“沉浸式”叙事。上海文化消费出现的“二次元文化”“电竞文化”以及面向国际青年的英文新闻资讯服务平台(CNS)的推出都体现了分众化、青年化和场景化的转向。上海“观文博”“看美展”“赏好剧”“听歌会”“来海考”等文旅体验和品牌,传达了上海的全球城市形象。这些沉浸式、场景化的叙事,精准触达了“Z世代”受众内心,推动了“Z世代”青年在“双向奔赴”中对上海的主动叙事,为地方传播和城市传播增添了新助力。

显性的故事化叙事

中国故事需要有趣的故事内容和目标受众“听得懂”的话语,才能与目标受众形成共鸣共情,从而达到良好的传播效能。“故事化”叙事,尤其是贴近受众日常常态的“小故事”表达和显性叙事,不能自说自话,应通过“真人说真事”来增强故事的可信性,将“听得懂”的观点融入“信得过”的故事里。个体化的微观叙事,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传播渠道发布有趣的内容、讨论热门话题、分享生活点滴,容易形成受众接受度高的口碑传播。上海推出的“老外讲故事”系列,从“外眼”视角观察真实的中国、真实的上海发展,这一系列视频一上线就带来10亿+的流量,在海外社交媒体也引起了强大反响,形成了“破圈”的现象级传播。把自己讲和外国人讲相结合,从外国人在中国和上海的生活实践的第一视角,进行显性故事化叙事,这些日常叙事更能带来互动交流,打破海外受众对中国、对上海的偏见。个体化叙事的感染力和“外脑外嘴”,不仅把“上海的故事”变为“我们的故事”“世界的故事”,而且推动了“他者”视角塑造上海城市形象的新内容。

隐性的共情化叙事

共情化叙事传播是适应当下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和遵循深度交互传播规律的必然结果。国际传播叙事体系不仅需要“说理”,还需要“陈情”,需要增强故事的感染力和共情性。共情化叙事就是通过情感引导,让公众不自觉地从事实、价值与情感上认同所接收的信息。跨国文化交流和交往需要话语共情带来互动性,通过共情的话语构建以及洞察受众的心理偏好,推动国际传播更加“贴心”和“知心”,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国际传播效果。近年来中国火爆的文化IP从《原神》《黑神话:悟空》《哪吒2》到“LABUBU”,以重构中华文化的全球化叙事进行跨文化交流,降低“文化折扣”,让世界在“共情”中理解东方哲学,在“共鸣”中践行价值认同。上海打造“最上海”“有故事”的城市IP文化标识,就是从小处着手,通过一个个鲜活个体的情感传递进行共情叙事,凝练上海城市的精神特征,全面提升国际传播的软实力和全球的叙事能力。

总之,“好故事”是建构出来的,它源于真实,但成于加工。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形成并完善国际传播顶层设计的“上海模式”,要重视优化叙事策略,打造全球叙事体系上海范本,从而更好地向外界展示一个可信可爱可敬中国。

(作者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