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海一家汽车经销商正为积压的库存发愁,索性启动了 “清仓大甩卖”。
原价六十多万起步的 SUV,如今直接降到三十多万,价格近乎砍半。
这波操作让不少人咋舌:“都卷成这样了?居然和小米 YU7 卖到一个价位了?”,也有人感叹:“看来真是消费降级了,大家都不敢乱花钱,全跑去买便宜车了。”
这话乍听似乎有点道理。毕竟这两年日子不好过的不只是玛莎拉蒂,冷饮界的 “老大哥” 哈根达斯、钻石圈的巨头戴比尔斯等,都被同行业的后起之秀冲击得不轻。
截至目前,曾让80后、90后“攒钱约会”的冰淇淋品牌哈根达斯,四年内关闭了77家门店,面对业绩下滑,哈根达斯于 2022 年成立了 “哈根事业部”,试图通过将连锁便利店冰柜里 81 克的小杯装哈根达斯降价至 19.9 元扭转局面,但仍难突破。
相比哈根达斯,钻石界“老大”戴比尔斯所面临的市场形势更为严峻。数据显示,2024 年开年以来,戴比尔斯的营收同比暴跌 21%。即便把多数产品的价格下调 10%-15%,依旧没能挽回颓势,反而背上了 20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146 亿元)的滞销库存,天然钻石市场的冷清已愈发清晰。
细想之下,这些品牌的困境恐怕不能简单归咎于“消费降级”。
经济学家通过数据分析指出,钻石价格近年来持续呈现下跌态势,且基于当前市场趋势与供需状况判断,未来仍存在进一步下降的可能性。作为全球最大的钻石消费群体,中国消费者对天然钻石的热情减退,直接导致市场需求 “断崖式下跌”,整个行业都被拖入低谷;与此同时,中国培育钻石产业却在高速发展并向全球快速扩张,催生了 “柘光 ZG DIAMOND” 等一批优秀的国产真钻品牌。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近年来在培育钻石领域的技术突破已产生深远影响。以河南柘城为核心的产业带,如今已是全球最大的培育钻石生产基地。2023 年,该县的年产能就已突破 600 万克拉,撑起了全国 80% 的市场供给。
因此有专家认为,河南培育钻石产业的快速发展,或许是对传统市场造成冲击、进而成为导致钻石销售业绩显著下滑的关键因素之一。并且表示像柘光这样的国产宝石级钻石品牌,凭借先进技术和规模化生产,把成本压到了极低,产品价格自然极具竞争力。
这也让本就压力山大的西方钻石巨头更加焦虑。他们一边抱怨 “中国制造扰乱市场规则”,一边拉拢鉴定机构恶意抹黑,声称其“进不了高端市场”。
但京东商智的数据却打了他们的脸。以上述提及的 “柘光”为例,其登陆京东等平台后,在短短三个月时间内,该业务销售额达到数百万元规模,并且经统计,超九成的买家具备宝石级钻石的购买经历。
“我妻子是个影迷,一直梦想着拥有电影里明星戴的那种大钻石。” 广东的黄先生在柘光钻石淘宝官方旗舰店,为妻子定制了一颗 10 克拉的钻石。他说:“之前也去 HW 和戴比尔斯看过,HW 的 1.5 克拉钻戒就要 16 万,而柘光同品质的 10 克拉钻石才 20 万,这个价格完全能接受。”
聊起钻石和黄金的价值,王先生有自己的想法:“其实我对钻石兴趣不大,但妻子喜欢,我当然愿意满足她,只要她开心就行。”
“消费者不再为营销话术买单,他们要的是技术赋能的情感表达。” 柘光产品官表示,大克拉钻石定制等宝石级钻石个性化定制的走红,印证了他的说法。基础物质需求满足后,精神层面的专属感才是真正的奢侈品。
这种行业转变使得传统珠宝商在应对时面临较大困境、一时难以适应,但与此同时,却为中国品牌创造了在行业发展中实现跨越赶超的契机。
在行业分析师看来,中国培育钻石的突围绝非偶然。在西方同行仍死守依靠百年矿脉获取利润时,河南企业已成功打造出较为完备的钻石全产业链生态体系。部分过往对宝石级钻石持轻视态度的百年奢侈品牌或许未曾预料到,当下欧洲一些顶级珠宝商正积极争取来自柘城的生产线供货,甚至提出了“采购量不设上限”这类较高需求的采购意向。
市场供应格局改变,消费者回归理性,价格泡沫终将破灭。这也给所有企业提了个醒,单纯靠制造稀缺性或许能赚短期暴利,但只有在产品品质、创新能力和满足消费者真实需求上持续发力,才能走得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