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凤空间 | 王军加盟,千里科技或再造“引望”

   2025-07-21 kongyu560
核心提示:华为车BU的核心优势是华为多个事业群的支持(比如消费者业务、华为云等)、重载知识产权、从中间件操作系统到算法应用全栈自研,


华为车BU的核心优势是华为多个事业群的支持(比如消费者业务、华为云等)、重载知识产权、从中间件操作系统到算法应用全栈自研,从Soc芯片到关键传感器的“小垂直”产业链。而且其资金投入优势、人才团队优势,除了整车,软硬业务几乎无所不做。


相比而言,千里科技的资产要“轻”得多,不可能像华为车BU那样包打整个技术链条。只寻求控制关键技术节点(尤其是算法、芯片和整体大方案),在智能化解决方案上,力图形成供应链的开放。这一点,是千里科技与华为车BU技术和产业思路的关键差异。


千里科技和吉利都认同“AI+车”的理念,即从以往“车+AI”(AI作为车能力的延伸)到实现机器人的技术终局。


为此,千里科技强调自身双轮(终端和科技)和双化(AI化、国际化)路径。这也是千里科技相对于华为车BU的优势。


以前旷视科技也好,千里科技也好,缺乏规模技术落地的途径。与吉利联合之后,马上获得百万级产品搭载。数据飞轮也由此建立起来,后者有助于快速迭代算法和智驾方案。这两年智驾竞争模式没变,一个是大模型的资源战,另一个要结合场景寻找数据飞轮。即大模型和大应用一起做。


吉利拥有23.5EFLOPS的星睿智算中心,拥有规模庞大的B端+C端数据飞轮循环,相当于两手硬。


国际化则意味着千里科技要将客户群扩展到全球的OEM厂商。当然,千里科技实施的是“大客户模式”,客户数量将限制在3、4家。而同类客户,只会服务一两家。


从业务资产上看,曹操出行(B端数据)和吉利正全面落地的千里浩瀚,是其核心优势。基本靠C端数据的华为车BU,在加速数据飞轮这一赛道上,相对千里科技并无优势。


与原来商业长链闭环非常费劲不同,与吉利整车融合之后,千里科技大为缩减了“交付链”,商业闭环也指日可待。


有些媒体着重于分析今年千里科技相对去年的财务改善。不能说这么做没意义,但直接业务落地情况,比分析财务数据,结论可能更贴合接下来的现实。


千里科技+吉利另一个优势,很少有人注意到。华为高举高打,董事会给华为车BU设立的盈利目标比较刚性,因此华为技术很难下放到10万元级产品上(做了一些尝试)。也很难和吉利、“智驾普惠”、“智驾平权”方案直接竞争。


而千里浩瀚的五级方案,从入门级产品到百万元级产品全面覆盖,这得益于吉利集团自身产品线的全面性。千里智驾和千里科技盈利压力并不是很大。原因明摆着,主机厂直采,比引望的技术授权模式,更具成本优势。


综合来看,千里科技、吉利构建的车BU+千里智驾,与华为车BU主导的引望平台,虽然体量有差别,但各具优势。双方可能走殊途同归的路线,最终都将目标指向主机厂与Tier1的新型互动生态,似乎可以将之称为“Tier0.5”。


表面上是两个技术联盟之间的竞争,其实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也是同路人,给产业模式和技术商业化带来新的可能性。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kongyu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