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www.essoso.com/file/upload/202509/04/101251491.jpg" />
编者按黄冈,是浸染鲜血的红色热土,是镌刻信仰的精神高地。烽火岁月里,无数黄冈儿女为民族独立浴血奋战,铸就不朽丰碑。今年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市一批抗战老兵获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这是对英雄的崇高礼赞。即日起,市融媒体中心推出“铭记历史 致敬老兵”专栏,我们将循着岁月足迹,讲述这些抗战老兵的英雄事迹,在历史回响与时代脉动中,重温那段不屈的峥嵘岁月,传承历久弥坚的抗战精神,让红色信仰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www.essoso.com/file/upload/202509/04/101251671.jpg" />
80年前,他是穿梭在枪林弹雨中的年轻战士,用青春热血守护破碎山河;如今,他是年过百岁的老者,步履虽缓,眼神却依旧透着军人的坚定。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www.essoso.com/file/upload/202509/04/101252991.jpg" />
8月21日,在蕲春县蕲州镇的百岁抗战老兵汪学琦家中,当被问及抗战岁月里最深刻的记忆时,老人几乎没有迟疑,字字铿锵地说出:“保家卫国,不怕死!”虽已百岁高龄,汪学琦对许多日常琐事早已记忆模糊,但提起当年的抗战经历,他的讲述甚至能精确到某一天、某一位战友的名字。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www.essoso.com/file/upload/202509/04/101252781.jpg" />
1925年8月,汪学琦出生在蕲春县张榜镇马鞍山村一个贫苦农家。家中原有10个兄弟姐妹,因条件艰苦,最终只养活了5人。13岁那年,母亲因病离世,生活的重担更压在了父亲肩上,但即便如此,父亲仍坚持“再穷不能穷教育”,拼尽全力供孩子们读书。
1942年,汪学琦以优异成绩考入蕲春县中(今蕲春县第一中学前身,当时为初中)。本想循着求学路继续前行,可国家危亡的信号,很快打破了校园的平静。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www.essoso.com/file/upload/202509/04/101252691.jpg" />
1944年,抗日战争进入生死存亡的关键阶段,国民政府决定组建青年远征军,开赴缅甸战场抗击日军。彼时刚读完初三的汪学琦,听闻招募消息后热血翻涌,他当即放下升学计划,响应国家号召,和同校17名同学一起报名,成为了青年远征军的一员。
“从蕲春县政府驻地刘公河出发,先到黄冈专署(当时驻地在罗田三里畈)集中,和全专署各县及署属学校的500多名学生汇合。”汪学琦回忆,随后他们先抵达老河口(抗日战争第五战区司令部驻地),再徒步穿越鄂西武当山区,途经谷城、保康、兴山三地。“沿路都是哨所和探照灯,一天要走60多里路,脚上的水泡磨破了又起,后背被装备磨出厚厚的茧子,没人喊过一句苦。”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www.essoso.com/file/upload/202509/04/101252361.jpg" />
抵达巴东后,他们换乘船只溯江而上,穿过巫峡、巴峡,历时2个多月,终于抵达四川万州,编入国民党青年远征军204师,随即投入高强度的军事训练。“当时的师长是覃异之,204师下辖3个团,还有炮兵、工兵、辎重、通信、警卫5个直属营,总共1万多人。”汪学琦记得,因军中老乡、浠水人杨超群中校(时任营长)的关照,他们这批蕲春学生大多被分到了炮兵营,而他则被分配至炮兵营二连一排,负责战场观察与通信工作。
“我们最终收复了滇缅公路,那可是当时国家最重要的物资补给生命线啊!” 说起这段战绩,汪学琦的语气带着一丝自豪,但很快又沉了下来,他轻轻抚摸着家中珍藏的泛黄老照片,手指微微颤抖:“好多战友都永远留在了缅甸的战场上,我能活着回来,已经是天大的幸运了。”
抗日战争胜利后,汪学琦面临三个选择:留队继续服役、回乡务农、重返校园读书。“那时候就想着,抗战赢了,国家要建设,还是得有文化才行。” 怀着“读书报国”的念头,他选择了求学,进入贵阳市青年中学就读高中。
1949年,高中毕业后的汪学琦,再次选择“为国出力”。他报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当地某部队的一名宣教干事,后来又进入西南军政大学深造,继续在新的岗位上践行初心。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www.essoso.com/file/upload/202509/04/101252341.jpg" />
1952年秋天,汪学琦从部队转业,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蕲春。
起初,他在蕲春县文教局担任宣教干事,主要负责成人教育工作,经常下乡开展扫盲运动。
在下乡的过程中,汪学琦亲眼看到山区教育的落后:校舍破旧、师资匮乏,很多孩子连完整的课本都没有。“学校教育才是根基啊,山区的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带着这份牵挂,他主动向组织申请:放弃机关的稳定工作,到基层小学任教。不仅如此,他还说服了当时在横车中学担任生物老师的妻子,一同前往山区,成为“教书搭档”。
夫妻俩带着年幼的子女,来到了条件艰苦的两河口中心小学。“我们去之前,这所学校连一个能考上中学的学生都没有,家长们也没指望孩子能读出啥名堂。”汪学琦说,看着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这里的现状。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www.essoso.com/file/upload/202509/04/101253681.jpg" />
在学校里,汪学琦夫妻待学生如亲生孩子。看到住宿生每天只靠从家里带来的咸菜下饭,他们就在学校屋外开垦荒地种菜;没有炒菜的油,就从微薄的工资里挤出钱买肥肉,熬成猪油给学生们改善伙食;学生们功课跟不上,他们就利用课后时间免费补课,一个都不落下。
生活上悉心照料,教学上更是兢兢业业。在夫妻俩的努力下,两河口中心小学的教学质量逐年提升,第一批学生就有人考上了中学。
因教学业绩突出,汪学琦后来被调往高中任教。从扎根山区,到1991年底正式退休,汪学琦在教育一线坚守了几十年。“为人师表、立德树人,这八个字得刻在心里。”他用行动兑现了对教育的承诺。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www.essoso.com/file/upload/202509/04/101253531.jpg" />
退休后,汪学琦曾先后在北京、武汉生活过一段时间,近几年则常住蕲春蕲州。“老爷子现在生活特别规律,每天按时吃饭、睡觉,闲下来就看书、写字、看新闻,国家大事比我们年轻人还关心。”侄女婿柯来华笑着说。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www.essoso.com/file/upload/202509/04/101253401.jpg" />
在子女教育上,汪学琦夫妻始终把“爱国”放在第一位,常跟孩子们说:“好好学习不是为了自己享福,是为了将来能报效国家。” 在这样的言传身教下,他们的4个子女都学业有成:大儿子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获硕士学位;二儿子是武汉大学经济管理专业硕士;小儿子先后在华中科技大学完成本科、清华大学取得硕士学位,后赴美国攻读并获得经管领域博士学位;女儿16岁就参加高考,曾是全县理科状元,后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4个子女学成后,各自在领域内发光发热,始终践行着“投身国家建设”的初心。
从事教育的汪学琦,深知“教育改变命运”的道理,退休后也始终牵挂着贫困学子。多年来,他累计资助了100多名贫困学子,帮他们圆了“读书梦”。随着子女们工作稳定、经济条件改善,他的助学力度也更大了:小儿子毕业于蕲春县一中,曾以父亲的名义向母校捐赠100万元,设立“李时珍奖学助学基金会”;看到老家瓢铺村的小学校舍破旧,又捐赠50万元,帮助村里新建了标准化小学。
“太公总跟我们讲,当年国家落后才会挨打,现在年轻人一定要把爱国的根扎牢。” 当天,侄曾孙女汪帆特意来看望汪学琦,顺便辞行,她今年考入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攻读城乡规划专业。“我要跟着太公的脚步,学好专业知识,将来也为国家的建设出一份力。”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www.essoso.com/file/upload/202509/04/101253511.jpg" />
“我亲眼见过山河破碎的苦,也亲身经历了国家一步步变强的甜。” 采访最后,汪学琦缓缓说道,“希望年轻人能把爱国之心一代代传下去,不用干惊天动地的大事,只要把手里的每件事做好,在自己的领域里尽一份力,就是在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