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现在最严峻的事情,那肯定是年轻人不结婚了,我国结婚登记人数连续八年下降,从2013年的1347万对跌至2022年的683万对,近乎腰斩。与此同时,女性平均初婚年龄从1990年的22岁推迟到2020年的28岁,男性从24.1岁推迟到29.4岁。
面对高房价、高育儿成本和工作压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了不婚或晚婚。然而,比“不结婚”本身更值得关注的是年轻人对生活态度的全面转变——他们开始系统性地拒绝传统人生路径。
比年轻人不结婚更可怕的事情发生了?影响普通人的生活,早了解,那么具体是什么事情呢?
第一, 年轻人开始拒绝传统人生的脚本
“我没有买房子的欲望和想法了,宁愿租房也不想买房了。宁愿单身也不想娶妻生子,怎么轻松自在怎么活。”这是一位32岁年轻人的心声。
这种心态在年轻群体中蔓延:拒绝房产束缚、放弃高端消费、摆脱家庭责任。一位30岁的女性坦言:“自己赚钱也能养活自己,甚至赚得比男人多。我不用高档化妆品,不穿名牌衣服,只要自己感觉好就行。”
更深层的是对传统价值观的全面质疑。当被问及为何不结婚时,年轻女性直指核心:“现在大多都是独生子,被父母惯成了妈宝男。和这样的男人结婚就成了免费保姆。我宁愿一人吃饱全家不饿”。
第二, 婚恋市场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结构性失衡
婚恋专家耿向顺指出:“优质男性早被‘锁定’,30+女性若坚持不向下兼容,相亲市场多是‘牛鬼蛇神’”。
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30-35岁男女比例高达1:4,高学历女性面临“优质男性稀缺且早被锁定”的挤压。更令人忧心的是,部分男性坦言“宁愿娶离异不愿娶大龄未婚”。
对于35岁未婚女性来说,她们处于矛盾交织的状态:既可能有“想生孩子,可已经是高龄产妇”的生育渴望与年龄焦虑,又抗拒“为生育仓促结婚”。
越来越多35+未婚女性展现出精神自洽的智慧。她们认识到 “结不结婚都不是衡量价值的那把尺” ,更注重经济独立与自我实现。
“不结婚可能受罪几年,结婚可能受罪一辈子”成为共识。她们通过储蓄理财、配置保险构建保障体系,或考虑新型婚姻关系和单身生育的可能性。
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1. 住房保障:提供更多保障性住房,降低年轻人婚房压力。
2. 职场平等:打击职场性别歧视,消除女性对因婚育失去工作的担忧。
3. 服务网络:建立如达川区“公益红娘-兴趣社群-集体婚礼”的三级服务体系。
4. 托育支持:完善育儿补贴和托育服务,减轻养育负担。
让年轻人望而却步,但比不结婚更值得警惕的是年轻人对传统人生路径的系统性质疑。简单“发钱”是无法解决根本问题的。
真正的出路在于社会支持体系的全面革新——让年轻人不必在“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自由与“为银行打工还房贷”的重压之间做选择。当政策既能减轻物质负担,又能尊重多元选择,婚姻才能回归本质:不是生存的必需,而是生活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