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桂声网评:大熊猫保护岂容“饭圈化”?法律与理性需双管齐下

   2025-08-05 caijiyuan550
核心提示:  7月25日下午,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简称熊猫中心)发布《守护熊猫净土,抵制网络暴力——致全体关心大熊猫朋友的倡议与

  7月25日下午,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简称熊猫中心)发布《守护熊猫净土,抵制网络暴力——致全体关心大熊猫朋友的倡议与严正声明》。这份声明反映了近期部分人员策动和操纵境内、外舆论,污名化大熊猫,疯狂网暴大熊猫一线工作人员的情况。熊猫中心表示已联系相关部门,再次全面启动证据收集与保全工作,将坚决通过公、检、法等各途径,追究法律责任,绝不姑息。(7月25日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

  畸形的“饭圈文化”,害人不浅。从体育界的“饭圈”乱象,到演艺圈的“饭圈文化”,再到如今渗透进动物保护领域的“饭圈”新表现……整治“饭圈”,须下猛力。最近,网络上一些关于大熊猫的偏颇言论在“猫粉”群体中传播,比如“大熊猫不该进行野化放归”“电击取精危害巨大”等,还有的捏造科研人员虐待大熊猫,网暴大熊猫工作人员。这背后,不乏一些网络大V,他们利用熊猫话题炒作、煽动粉丝情绪,借机敛财。网络“饭圈”,带着流量,暗藏利益,“饭圈文化”隐形变异,在动物保护领域蔓延,归根到底还是有利可图。此前,就有人造谣大熊猫受虐,假扮熊猫“粉丝”敛财17万。粉丝盲目跟风,也成为了被收割的“韭菜”。

  “饭圈文化”渗透进动物保护领域,带来的问题不可忽视。动物保护本是一门科学,大熊猫生存、繁衍等都讲究客观常识,岂能是凭一些网络大V、粉丝群体主观臆测来左右的?网络上“失真”的信息广泛传播,不仅会误导公众、影响青少年的判断,还可能损害大熊猫作为中国国际友谊象征的形象,进而影响国际合作。此外,大熊猫“饭圈化”,还容易将科学议题转化为网络上的“情绪骂战”,污染网络空间。熊猫中心的这份声明,既是应对网络暴力的法律反击,更是对大熊猫保护事业专业性的捍卫。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网民理性探讨保护野生动物,这是好事,科学的讨论,有助于提升公众爱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可一旦方向走偏,带着牟利、跟风、“不嫌事大”的意图参与“饭圈文化”,将其拟人化为娱乐消费品,就偏离了保护大熊猫的本源,这是种“饭圈病”,得治!对畸形的“饭圈文化”,法律就该抡“重锤”。近期四川都江堰市人民法院就依法处理了涉及“大熊猫被虐待”的谣言案件,违法者承担严重法律后果。

  除了法律严惩外,网信部门也须加大监管力度,联合执法部门进一步开展“饭圈乱象”治理,让造谣、煽动情绪者付出代价。键盘上有责任,屏端亦有道义,拒绝“饭圈化”,是对生物多样性最基本的敬畏。作为“猫粉”,应当理性判断,杜绝盲目跟风,谨慎对待随意捐赠,果断向畸形的“饭圈文化”说“不”,避免被一些别有用心者利用。平台也不可作壁上观,须对一些打着大熊猫保护旗号,散布谣言、煽动情绪的直播间,以及网上流传的不实短视频等,从严采取限言、封号等措施,从根子上切断谣言传播的途径。

  “追究法律责任,绝不姑息!”这是熊猫中心的态度,也应当成为网络空间的普遍共识。守护熊猫净土,抵制网络暴力,我们每个人都是“守门员”,不跟风、不参与,共护网络空间清朗正气。(周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