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人遇到困难,没想到这么快就解决了!”近日,外来务工者小王在湖南长沙开福区综治中心帮助下,两天内追回了被拖欠的暑期工资。该中心自7月运行以来,已接待群众200余人次,化解纠纷152起,通过“一站式”服务实现矛盾调处“最多跑一地”。
自2024年底启动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以来,开福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区、街两级综治中心的建设,将其纳入了全区重大项目清单,并多次召开专题调度会议推进该项工作。
6月30日,开福区综治中心正式揭牌运行,标志着开福区在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水平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迈入区综治中心大门,在引导受理区左右两侧共有12个面向市民开放的咨询窗口,内容覆盖教育、医疗、金融、市场监管、房产物业、劳资和社会保障等诸多事项,各相关部门人员采取常驻、轮驻的方式,解答、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的烦心事、忧心事。
“在窗口事项的设计和人员排班上,我们综合分析了全区历年来矛盾纠纷问题的数据情况,针对群众反映较强烈、较集中的‘急难愁盼’问题设置了常驻的专门窗口,确保群众反映事项有人听、有人办。”开福区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除了引导受理区外,该中心还设置有一个指挥中心、三个负责调解、分转、督导的工作室,并配备5个来自区法院、公安分局、区司法局、区法学会、“心悦开福”的驻中心工作站,将数十个区直部门、单位的力量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心、三室、五站、十二窗口”的设置,让办事效率更高,分类管理更科学,确保群众反映的诉求有人听、麻烦有人管、矛盾有人调、纠纷有人解,以“小中心”守护“大平安”。
在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过程中,开福区着力构建“横向联动、纵向到底”的立体化综治格局,着重凸显区级综治中心的枢纽作用。
横向联动上,在区综治中心百步之内,便是开福区政务服务大厅、信访大厅和行政复议大厅。这“一中心三大厅”的物理集聚并非巧合,而是开福区因地制宜精心构建的“1+3+N”社会治理与服务模式的核心体现。这样的集聚让涉及老百姓身边的各类矛盾纠纷、信访诉求、复议申请以及便民服务事项,基本都能在这个“一站式”综合体内得到高效流转和处理。
纵向到底上,在区级综治中心顺利揭牌后,开福区芙蓉北路街道综治中心与通泰街街道综治中心也陆续揭牌,标志着开福区街道层级综治中心的建设按下“快进键”。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区16个街道综治中心均将按照“有牌子、有场所、有力量、有机制、有效果”的“五有”目标规范化建成运行,力求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
此外,为进一步扩大民众知晓率,发挥综治中心作用,开福区还在线上、线下开展了广泛的宣传推广活动,发布服务指南,邀请居民代表参观、了解中心职能和办事流程,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平安就在身边。“过去要跑几个部门的事情,现在到综治中心一个地方就能办,确实是大大方便了老百姓的生活。”群众代表黄女士对综治中心的高效便捷连连称赞。
从过去的单兵作战,到现在的联动融合,综治中心的建设与多元共治的大趋势密切呼应。开福区目前初步形成了层次分明、功能互补、运转高效的综治工作体系,显著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效能和为民服务的精准度与满意度。
解决群众矛盾,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建立健全法治化矛盾化解机制。为此,开福区综治中心提出了简易纠纷“即时调”、安排时间“预约调”、中心统筹“提级调”、平台线上“智慧调”的“四调”矛盾纠纷调解方法,做到应调尽调、能调尽调。对调解不成功或当事人拒绝调解的,根据矛盾纠纷属性,中心会将其导入相关法律程序,始终运用法治方式、按照法律程序开展工作,确保矛盾纠纷在法治轨道上依法处理,推动各类矛盾纠纷分级分类实质性化解到位。
同时,中心还特别引入“心悦开福”工作站,通过专业化、人性化的心理疏导机制,推动基层治理从“事要解决”向“事心双解”深化升级。老张两口子最近因为家庭琐事闹矛盾,来到区综治中心咨询诉讼离婚的相关事宜。工作人员发现,两人虽然口头上闹离婚,但并没有不可调和的尖锐矛盾,仍有比较深厚的感情基础,在征得当事人同意后,将他们引入中心进驻的“心悦开福”工作站进行心理咨询并调解。经过调解员多番的释法析理,老张夫妻终于从“张嘴争输赢”变为“和谐议家事”,一起婚恋家庭纠纷被化解在萌芽状态。
开福区综治中心的规范化建设与高效运行,不仅是对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诠释,更是以制度创新回应群众期盼的治理实践。开福区委政法委负责人表示,未来,开福区将持续提升综治中心“最后一公里”的服务能级,实现矛盾纠纷化解“最多跑一地”,以治理创新的“开福样板”,为更高水平的平安建设与民生幸福书写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