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亿韩元VS3600元!中韩打响“催生”福利战,年轻人为何仍“躺平”?

   2025-08-06 caijiyuan900
核心提示: |本文独家发布于腾讯新闻作者:阿铭一、中国育儿补贴制度的出台与背景2024年7月2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

 |本文独家发布于腾讯新闻

作者:阿铭

一、中国育儿补贴制度的出台与背景

2024年7月2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方案》明确规定,自2025年1月1日起,对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3周岁以下婴幼儿发放补贴,直至其年满3周岁。育儿补贴按年度发放,现阶段国家基础标准为每孩每年3600元。

这一政策的出台并非偶然。自2021年以来,我国已有20多个省份在不同层级探索实施了育儿补贴相关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当地家庭抚养幼儿的经济负担,为不同规模家庭提供了平等的制度保障。同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生育补贴制度”,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发放育儿补贴”,体现了国家对生育支持政策的持续推进。

从国际视角来看,发达国家的育儿补贴标准虽各不相同,但总体而言,每孩每年获得的补贴占该国人均GDP的比例大约在2.4%到7.2%之间。参考2024年中国的人均GDP计算,3600元约占3.77%,与国际经验中的合理区间基本吻合,显示出我国政策制定的科学性与国际视野。

政策出台的背后,是我国人口发展面临的新困境。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出生人口954万人,较前一年增加5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比前一年的6.39‰略有增长。然而,综合2024年中国死亡人口1093万、人口死亡率7.76‰来看,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0.99‰,总人口数已连续三年下降,人口结构优化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韩国低生育困境与政策应对

当 "人口灾难" 的字眼频繁出现在韩国媒体头版,这个东亚邻国正以一场涉及万亿资金、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政策实验,应对着全球最严峻的低生育挑战。从国家层面的千万韩元补贴到地方政府的 "1 亿韩元育儿礼包",韩国的破局尝试,不仅关乎 5132 万国民的未来,更给同样面临人口压力的周边国家提供了镜鉴。

2023 年初发布的统计数据,给韩国社会浇了一盆冷水 —— 全年仅 23.5 万新生儿的数字,再次刷新历史最低纪录。更令人忧心的是,全国总人口较上年减少 11.37 万,这意味着韩国人口负增长的惯性正在加速。在这场关乎民族存续的危机中,韩国民众对解决方案的认知呈现出鲜明特点。超过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育儿假与缩短工时等 "时间福利" 才是对症良药,远高于仅 9.5% 支持 "现金资助" 的比例。这种认知偏差揭示出一个核心矛盾:在高压工作文化盛行的韩国,年轻人对生育的犹豫,更多源于 "养不起" 背后的 "没时间" 与 "不敢生"。

面对困境,韩国保健福祉部建立起一套覆盖生育全链条的福利体系。从怀孕到孩子 8 岁,一个家庭可累计获得 7250 万韩元的现金补贴,再加上保育、教育等费用,总额超过 1.1 亿韩元。这笔相当于普通家庭两年收入的补贴,试图从经济根源上缓解育儿压力。

在此基础上,韩国各地政府还推出了各具特色的补充服务。2023年12月18日,韩国仁川市市长宣布推出“1亿+idream”政策(i在韩语中的发音表示“孩子”),旨在支持所有在仁川出生的婴儿,每位婴儿将获得1亿韩元(约合人民币54.954万元)的福利补贴。该政策覆盖从胎儿到18岁成长前的全阶段,为育儿家庭提供全方位支持,不仅增加补贴,更重要的是填补国家政策空白,将支持范围扩大到育儿的各个领域。目前,除提供父母津贴、儿童津贴、初次见面奖券以及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教育费用等总计7200万韩元外,仁川市政府还额外提供1040万韩元的“天使”奖金、儿童梦想津贴、孕妇交通费等2800万韩元,总计为从出生到18岁的青少年提供高达1亿韩元的支持。

首尔市则另辟蹊径,从住房、教育等民生痛点入手。多孩家庭优先租赁政府长租公寓、在线教育平台补贴、公共场所门票减免等措施,直击 "住不起"" 学不起 "的现实焦虑。这种" 现金 + 服务 " 的组合策略,比单纯发钱更能打动年轻人。

政策成效逐渐显现。根据韩国统计厅的人口动态数据,得益于首尔市政府的持续努力,2024年4月以来,首尔市的出生率呈现显著增长。截至10月,出生人数在7个月内同比增加1901人(增长8.4%),同期婚姻登记数量也增加4799件(增长24.1%)。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出生人数连续7个月增长,这是首尔市12年来首次出现的现象,标志着低出生率问题开始迎来转折。

图片

首尔市出生人口趋势(韩国统计厅)

首尔研究院于2024年8月进行的“首尔市养育者调查”结果也印证了这一趋势。接受调查的1610名市民对“首尔是一座适合生育和育儿的城市”的评价显著提升,评分从2022年的3.30上升至2024年的3.56,表明市民对政策的感知度和认可度显著提高,政策成效已逐步显现。

图片

首尔市育儿友好度(首尔研究院)

2025 年,首尔计划投入 3.2 万亿韩元推进第二阶段生育支持项目,87 项具体举措聚焦育儿与住房、工作生活平衡、婚恋促进三大领域。这意味着政策将从单纯的 "给钱给物",向构建 "敢生、能养、育好" 的社会生态系统升级。

(一)  住房支持政策的扩容与精准化

住房压力始终是韩国年轻人推迟婚恋、犹豫生育的核心顾虑,首尔市2025年的住房政策调整,正瞄准这一痛点打出"扩容+精准"组合拳,让住房保障真正服务于生育意愿的提升。

无房育儿家庭将迎来直接利好:2025年起,符合收入标准(家庭收入低于中位收入180%)的新生儿家庭,可连续两年每月领取30万韩元住房补贴,总额达720万韩元。这笔补贴覆盖普通租赁房和中低价位全租房,相当于为育儿家庭减轻近三成房租压力,而线上申请通道的开通更降低了政策获取门槛。

热门项目"未来之家"公租房的升级则更具战略意义。面对200:1的激烈竞争,首尔市计划2025年供应3500套、2026年起年增4000套,大幅缓解供需矛盾。更关键的是政策向多孩家庭倾斜:一孩家庭居住期限延长至20年,为成长型家庭提供长期稳定居所;二孩及以上家庭购房可享最高20%的折价,用实实在在的价格优惠鼓励生育。

从覆盖人群到支持力度,首尔的住房政策正从"普惠性保障"转向"育儿导向型精准支持",这种调整直击"住不安稳何以谈生育"的现实困境,为年轻人解除后顾之忧提供了更有力的制度支撑。

为针对性破解婚恋与生育决策中的住房约束,首尔市将住房政策覆盖范围从新婚夫妇群体扩展至育有子女的家庭,构建更具育儿导向的住房保障体系:

(二)育儿服务设施与托育体系的全域扩展

育儿场景的便利性,往往是年轻父母生育决策的"最后一公里"障碍。首尔市2025年着力推进的育儿服务网络扩容,正从公共空间、居住配套到托育服务,构建全域覆盖的支持体系,让育儿不再是家庭的"孤军奋战"。

作为家庭高频使用的公共服务,"首尔型儿童室内游乐场"的升级颇具代表性。从2022年启用至今已服务47万人次的设施,2025年将增至200家,甚至走进植物园、博物馆等标志性场所,把育儿场景融入城市文化生活。更关键的是周末服务的常态化——此前仅在活动期间闪现的"快闪型"游乐场,将固定为周六日的常规服务,直击双职工家庭"周末带娃难"的痛点。

居住空间与育儿需求的绑定也在深化。"爱孩子之家"专项租赁住房不仅为12岁以下儿童家庭量身设计,更直接配套游乐场、社区托管中心等设施,让"家门口的育儿支持"从概念落地。至2029年建成的580套住房,叠加从17处扩至52处的认证范围,既通过硬件建设解决实际需求,也用政策杠杆撬动民间资本参与,让育儿友好型社区从点到面铺开。

托育服务的全域覆盖则更显精细化。时间制托儿所、早晨托育中心从局部试点推向全市25个区,精准对接职场父母的"早晚空档";全年无休的紧急托育点增至550家,覆盖夜间、周末等多样化需求。这种"全时段、全区域、全场景"的托育网络,本质上是用公共服务填补家庭育儿的"时间缺口",让父母在工作与育儿间找到更从容的平衡。

从游乐场到托育中心,首尔的布局正突破"单点设施"思维,转向"全域生态"构建。当城市空间处处体现对育儿家庭的友好,生育的"心理门槛"自然会随之降低。

(三)工作生活平衡与育儿友好:支持中小企业、小商户及个体经营者的生育和育儿

在韩国的生育支持体系中,中小企业、小商户及个体经营者往往是政策覆盖的薄弱环节 —— 他们既缺乏大企业的福利支撑能力,又面临更直接的经营压力,导致员工和经营者自身的生育意愿被层层抑制。首尔市 2025 年的政策突破,正针对性填补这一空白,从工作场景到生活细节,构建更具包容性的支持网络。

1. 中小企业:用 "积分激励 + 精准补贴" 破解育儿假难题

中小企业的顾虑很现实:员工休育儿假,岗位空缺怎么办?同事负担加重会不会引发不满?首尔市推出的 "工作与生活平衡积分制" 给出了答案。参与企业从 423 家扩至 1500 家的背后,是三项直击痛点的补贴:替代人力每月 20 万韩元的补助,让企业敢批假;承担额外工作的同事每月 10 万韩元奖励,消解团队矛盾;产假最后一个月最高 90 万韩元的工资补贴,为员工收入兜底。这种 "企业减负 + 员工安心" 的双向激励,本质上是用公共资金撬动企业参与,让育儿友好不再是大企业的 "专利"。

2.小商户与个体经营者:从托育到生育补贴的全链条支持

小商户的生育困境更具体:停业带娃意味着收入断流,雇人顶岗又增加成本。首尔市联合 KB 金融推出的三项服务,精准对接这些需求:托育费用承担 2/3、替代人力每月补 246 万韩元、停业损失每日补 5 万韩元,相当于为小商户撑起 "育儿缓冲垫"。而个体经营者和自由职业者,终于能获得与企业员工同等的生育保障 ——240 万韩元的孕妇补贴(含政府和首尔市额外补助),以及配偶 80 万韩元的育儿假补贴,让这群 "无雇主" 群体不再孤立无援。

3.从育儿成本到外出便利:细节处降低生育门槛

育儿成本高是企业绕不开的坎,首尔市的应对带着鲜明的 "民生温度":2025 年 2 月上线的 "生育支持商城",将尿布、奶粉等必需品打至五折,直击家庭每月固定支出痛点。而外出环境的优化更显贴心:10 万韩元的出租车代金券、扩至 800 家的儿童友好商户、从 54 处增至 700 处的家庭卫生间改造,这些细节拼凑出一个更 "容得下孩子" 的城市空间

4:从相识到成家:织密生育支持的 "全周期网络"

值得关注的是,首尔将政策触角延伸至生育的 "上游环节"。去年试点时 33:1 的相亲活动竞争比,印证了青年对社交支持的渴望。2025 年活动扩至全年 4 次,年龄放宽至 45 岁,结合节日设计趣味主题,并用企业赞助覆盖费用,降低参与门槛。更关键的是新婚支持的升级:结婚及家居置办最高 100 万韩元补贴、公共婚礼服务企业扩至 10 家并允许自由选择,这些措施让 "结婚" 这个生育前置环节,少了些经济压力,多了些获得感。

从职场到家庭,从恋爱到育儿,首尔的政策正从 "单点支持" 转向 "全周期护航"。当中小企业不再视育儿假为负担,当个体经营者敢放心生孩子,当城市空间处处透着对家庭的友好,生育决策自然会从 "犹豫" 转向 "从容"—— 这或许正是政策最珍贵的价值。

图片

相亲活动现场

图片

寺庙相亲

图片

在城南的约会活动中玩电子游戏的男女。

此外,首尔市还在改善婚礼服务,合作公共婚礼服务企业从5家增至10家,新人可从多个指定企业选择(不再限单一企业),并在首尔女性广场国际会议厅等5个场地试点“自由选择型”服务,允许使用外部服务商。

同时,新增新婚夫妇补贴,自今年10月起,2025年1月后登记且一年内的新婚夫妇(收入低于中位150%)可获最高100万韩元结婚及家居置办补贴,目前处于前期准备阶段,将于下半年推出,实施前会发布相关指南。首尔市女性家庭室长表示,低出生率对策推动了出生及婚姻数增长,将推进“首尔生育支持项目”以巩固这一势头,目标是让生育决策更容易、育儿负担更轻松。

三、中韩生育支持政策比较与社会现象观察

中韩两国基于各自的人口发展困境,在生育支持政策上均进行了针对性探索。中国以国家统筹的普惠性育儿补贴为核心,聚焦3周岁以下婴幼儿阶段,在财政可持续框架下构建基础保障;韩国则形成国家与地方联动的全周期支持体系,从婚恋、生育到育儿、教育覆盖全链条,地方政府如首尔、仁川的政策更细化至住房、就业、托育等多元领域。两者虽在覆盖范围、补贴力度及配套措施上存在差异,但本质均为通过制度创新缓解家庭生育焦虑。这些实践既反映了低生育问题的全球性挑战,也为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探索适合自身国情的人口政策提供了现实参照。

从 “宠物替代育儿” 看政策与现实的张力

从两国社会现象的微观切面观察,中韩两国生育政策的落地与年轻一代的生活选择形成了微妙互动。在首尔江南区的咖啡馆里,抱着宠物狗的年轻白领比推着婴儿车的父母更常见,这种“宠物替代育儿”的现象折射出政策支持力度与现实压力的博弈——韩国虽然提供从怀孕到18岁的全周期补贴,但房价高企和职场内卷仍让年轻人选择用宠物填补情感空缺。反观中国,90后、00后养宠人群占比超六成,部分年轻人将宠物视为“毛孩子”,这种“拟家庭化”趋势既反映对亲密关系的渴望,也暗含对生育成本的规避。

职场生态中的育儿支持:从制度到观念的拉锯

职场生态的变化同样耐人寻味。韩国推行的“3+3育儿假”制度,让男性育儿参与率从2017年的3%提升至2024年的18%,但在首尔汝矣岛的金融大厦里,真正敢休满育儿假的男性仍被同事调侃为“职场异类”。中国部分互联网企业开始试点弹性育儿假,字节跳动2024年推出的“亲子假”允许员工每月额外休假半天陪伴子女,但这种碎片化福利与韩国地方政府为中小企业提供的育儿补贴相比,仍显杯水车薪。

综艺镜像里的婚恋生育叙事:政策与娱乐的隐性博弈

综艺节目的勃兴则构建了更复杂的文化镜像。韩国CHANNEL A的《不婚同居》将非婚伴侣的生活搬上荧幕,与首尔市政府扩大单身见面机会的政策形成张力——当政府在现实中发放相亲奖金,荧屏却在解构传统婚姻模式。中国的《半熟恋人3》《三孩来了3》等节目,既通过素人婚恋实验制造情感共鸣,又以多孩家庭的育儿日常传递“家庭幸福”叙事,这种“娱乐化劝生”与国家育儿补贴形成隐性配合。值得注意的是,韩国恋综观众中65%为单身人群,而中国《心动的信号》第七季的弹幕里,“恋爱不如搞钱”的评论与“想结婚”的感慨交替出现,折射出政策激励与现实压力的博弈。

这些现象交织出一幅生动的社会图景:当首尔市政府为新婚夫妇提供100万韩元置办补贴时,年轻情侣却在《不婚同居》的镜头前讨论是否需要婚姻证书;当中国推出普惠育儿补贴时,年轻人选择用养宠替代生育。政策设计者或许需要意识到,真正的生育友好不仅是经济账的计算,更要回应年轻人对生活质量不降级的核心诉求——正如首尔“未来之家”公租房项目将育儿空间纳入设计标准,这种将政策融入生活肌理的细腻考量,或许比单纯的补贴数字更具吸引力。

参考来源:首尔市政府。首尔市启动应对低生育率的第二阶段措施 (EB/OL). 2025.07.30.https://chinese.seoul.go.kr

图片来源:纽约时报中文,年轻人不结婚怎么办?韩国地方政府举办相亲活动https://cn.nytimes.com/asia-pacific/20230811/south-korea-city-matchmaker/


腾讯新闻的读者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一名在韩国延世大学攻读国际关系博士学位的学生,我的关注领域为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价值研究,文化产业出海研究,国际传播中的能源与环境政治等研究议题。

希望用青年力量为当下热点赋予多元视角,更包容,更为大家带来更精彩的内容!欢迎大家持续关注我的文章!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