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边境发生两声猛烈的爆炸,随之而来的是一股浓烈的战火气息迅速弥漫开来。佩通坦站在台上,眼眶微红,她正准备动员37万军人投入战斗,但她究竟追求的是什么?
边境爆炸,仇恨瞬间点燃
爆炸过后,泰国边境的两名士兵遭遇重创,一人被迫截去双腿,残酷的现场画面很快通过媒体传至曼谷,瞬间激起了全泰国的愤怒。军方公开声明,称这是柬埔寨的挑衅行为,并且边防总部推断是柬方越境埋设了地雷,性质相当恶劣,但没有人关心这些细节。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只有一个问题:如何回应?
当天,佩通坦召开了紧急内阁会议,所有相关部门包括军队参谋部、外交部、国安委员会均出席。国防部长宣布边境已进入战备状态。消息迅速在各大电视台滚动播出,伤者的照片、军人家属的痛哭以及地雷爆炸后的焦土图像无一不展现出战争的残酷。舆论的导向非常明确:此次爆炸若不作出回应,民心难以安定。
然而,柬埔寨的外交部却没有做出任何即时回应。洪森通过参议院发布了简短的声明,表示愿意调查此事,但他的话尚未说完,泰国的F-16战机已从基地起飞,准备执行空袭任务。
我查阅了飞行轨迹,发现泰国空军从呵叻起飞,直扑暹粒以北的目标。首轮空袭命中了两个营地,随后传回的图像显示,目标区域已成焦土。这一切发生得如此迅速,外交渠道似乎完全被忽略。仅仅两个小时后,清迈、黎府、武里南等地的陆军开始进入“一级战备”状态,而曼谷的政治气氛也随之紧张起来。
佩通坦再出手,政治不再温和
佩通坦在过去几年中一直低调行事,但这一次,她决定站在最前面,亲自上阵。她在军方电视台发表了激烈的演讲,语速飞快,情绪激昂。她没有提出要“对外复仇”,而是强调“为死者讨回公道”。所有听懂这句话的人都明白,她的决心已经下定,绝不退缩。
作为信家族的一员,佩通坦的政治风格向来以反击为主。2014年军政府接管政权时,她的家族政治地位几乎丧失,佩通坦曾被迫流亡海外。然而在近几年,信家族通过安排旧部回归朝廷,重新积攒力量,尤其是在此次地雷事件后,佩通坦终于亲自出面,决心亲自主导局面。
37万泰国军人迅速响应,10小时内完成备战命令,泰国皇家陆军全面进入战备状态,而曼谷也开始进入紧急部署模式。这一次,佩通坦不再依赖军方,而是直接指挥军事行动,空军、海军等部门全都按令行事。过去十年,泰国政坛一直被军方左右,她作为“民选总理”的形象一度被模糊,但如今,她通过爆炸事件和迅速的军事反应,牢牢将“安全”与自己绑在了一起。她知道,谁不想要安全?而她利用这种情绪,巧妙地融合了“皇家”与“复仇”两个词,明确传达了一个信息:她不仅仅要重新夺回政权,还要靠民族情绪带动局势发展。
洪森的选择,柬方的沉默
与此同时,洪森在柬埔寨并没有做出迅速的反应,军事动员显得极为缓慢。柬埔寨的军方发言人仅仅表示“密切关注敌对行动”,而且没有进一步的实质性措施。与泰国37万兵力的快速反应相比,柬方显得无力和迟缓。
洪森为何沉默?我认为他正试图“退一步海阔天空”,但问题是,退得越多,可能越陷入困境。柬埔寨的军力远不及泰国,空军几乎没有现代化装备,地面部队也没有优势。若真爆发冲突,柬方只能依赖地面力量,而代价将异常高昂。此外,柬埔寨今年经济压力巨大,旅游业刚刚复苏,经济发展几乎依赖外资。一旦战争爆发,数百万就业将迅速消失,洪森当然不愿看到这种局面。
尽管如此,柬埔寨的回应仍显得软弱,洪森所采取的“求助于联合国”策略在泰国媒体中被嘲笑为懦弱无力。这让洪森在国际上的形象更加疲软。柬方唯一的军事行动是增强边境防御,但并未进行大规模的动员。
柬埔寨的选择与外交的无力
当前,柬埔寨有三条选择:一是硬回击,通过边防军和火炮打回去,但这会付出巨大的代价;二是稳封锁,即在不进攻的情况下维持边境稳定,避免挑衅;三是彻底妥协,通过国际调解,签署停火协议。
洪森似乎倾向于第三种选择,赌佩通坦不会真正动手。然而,这次佩通坦的决心远比洪森预料的要坚定,她已经彻底把自己摆在了桌面上,不再隐忍。
当前的局势,尤其是外交层面的回应,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中国外交部呼吁双方克制,愿为和谈提供平台,显然中方不打算站队;而美国则在面对泰国与柬埔寨的对抗时,选择了模糊立场。日本和东盟则希望通过对话解决问题,但没有明确的行动。
未来局势不可预测
局势已然走到一个关键节点,尤其是如果再发生平民伤亡,或是边境再遭轰炸,冲突可能会彻底爆发。而对于佩通坦来说,这一场博弈不仅仅是为了国家安全,更是一次家族复权的机会。战争虽然遥远,但无论结局如何,双方都不愿回到过去的平静。最终,这场斗争,或许只是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