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张奇
据媒体报道,一名19岁小伙在上海打车,与一司机私下谈好车费100元,却不小心付了1010元,向司机索要多付车费无果,数日后自杀身亡。之后死者家属将司机起诉,案件于7月16日开庭。7月23日,极目新闻记者了解到,上海市交通委员会已介入此事。

郭先生从弟弟手机里找到的支付记录
据报道,死者哥哥郭先生介绍称,3月29日,弟弟到上海投奔堂弟,在上海虹桥站出站口与一运营车辆司机商量,以100元的价格将其送至浦东新区一小区附近。下车前,弟弟通过微信扫码转账向司机支付,误支付了1010元。缓过神的弟弟通过微信支付记录向司机留言,“你好我这边付多了,能不能退回来。”始终未得到回复。
3月31日,弟弟在堂弟的陪同下到上海一派出所报警,警方提供了司机的车牌信息,更多的信息没法提供。4月3日下午7时许,他从堂弟口中得知弟弟不见了,还得知弟弟有轻生的念头。4月4日,郭先生从河南老家赶往上海,寻找无果后打电话报案,经调取监控发现弟弟到了苏州,最终在苏州穹窿山发现弟弟遗体。听民警说,弟弟被找到时周围有一个“敌敌畏”的瓶子。

郭先生弟弟曾要求司机返还车费
郭先生称,他们家原本有5口人,父母都50多岁,父亲因身体患病已没有务工,主要靠母亲打零工,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弟弟去世后,父母每天以泪洗面,受到极大的精神打击。事发后,他通过律师找到了司机的联系方式,但是只打通了一次,“我打过去说在什么时候我弟弟多付了点钱,但你多收钱了之后,没退给我们,导致我弟弟去世了。”郭先生说,电话那头始终无人讲话,且在他陈述后挂断了电话。后来该电话再也无法接通。
4月16日,处理完弟弟的一切后事后,郭先生向法院起诉了司机。据郭先生提供的“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传票”,家属以出租汽车运输合同纠纷向法院提起诉讼,案件于7月16日下午2时在外高桥第二法庭开庭审理。“开庭他没有到场,也联系不到他。”“我现在主要诉求就是想见到这个司机,然后让他跟我们道歉。”郭先生说。
7月23日,极目新闻记者从上海市有关渠道获悉,针对此事,上海市交通委员会已经介入。

案件开庭传票
北京中银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杨保全告诉记者,很难认定驾驶员要对自杀事件承担责任。认定自杀行为与拒不退款之间存在法律上的因果关系,难度很大。刑事层面,司机没有实施任何暴力、胁迫、侮辱、教唆等行为,仅是消极地拒不返还错付的钱,不存在故意杀人或过失致人死亡的问题。民事层面侵权的“四要件”(加害行为、损害后果、过错、因果关系)中,“因果关系”最难证明。
杨保全认为,家属将司机起诉,预计将有较大胜算,问题在于涉事驾驶员有没有履行能力。考虑到这个标的额度很小,履行能力应该不是大问题。
杨保全建议,如果遇到类似多付车费想要回收款项的情况,应当截图保存行程单、支付记录、车内录音录像等证据,第一时间向打车平台(如有)或司机发送书面退款请求并留痕。事后通过平台投诉渠道申请调账扣回,也可以拨打12328交通运输服务监督电话,或向当地客管处投诉,行政机关可对司机立案调查并责令退还。若以上途径不能解决,可以向人民法院以“不当得利纠纷”或“出租汽车运输合同纠纷”名义起诉。

法律应该让心怀恶念者付出代价
极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
19岁,本应是怀揣梦想、勇敢闯荡的年纪。一个正值大好年华的青年,带着对大城市的美好憧憬来到上海,却因为指尖的一次误触,陷入痛苦和迷惘,最终决绝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故事背后的悲凉,沉重得让人难以承受。
虽然目前无法确凿地认定,19岁男孩的死去,与误付车费一事直接相关,但从诸多既有事实来看,这笔误付的钱在这场悲剧中,无疑是深切而狰狞的刻痕。多付的910元车费,在很多人眼中或许算不上大钱,不少网友都喟叹,何苦呢,不值得,但对一个初来乍到的打工青年而言,这可能就是他当下所有的生活来源,是在陌生城市立足的一丝底气,是为未来的打拼奋斗积攒的希望,更是他对于这座城市的期盼和信心。当他发现这份希望被自己失手打破,想尽办法也无法挽回时,他的内心该是多么的绝望,他与这个城市,乃至于这个世界的信任纽带,可能就在这个过程中,被无情地切断了。
如果事件属实,涉事司机的冷漠刺痛人心,令人愤慨,运营车辆私下议价,本就游离在规范之外,强行占有不属于自己的钱,法律上更属于不当得利。但他不仅不退钱,连一句解释都吝于给出,信息不回、电话不接、法庭不到,为了这么点钱,连最基本的诚信和良知都不要了。这种背信弃义、冷漠贪婪的行为令人不齿,或许也正是这样的态度,将年轻人推向了绝境。
为何这个19岁的男孩会突然赴死?有人说,现在的年轻人心灵也太脆弱了,为了这么点钱就放弃了生命,也有人说,内向的性格、沉重的家庭负担、持续的自我否定,无处求援的孤独感,击破了他内心的防线。但其实,有些难以言说的痛苦,旁人确实无从知晓,也无法感同身受,有时候,人会陷入了困苦的沼泽,内心的压力不断积攒,就像气球逐渐充气,任何一件眼前难以解决的小事,都可能成为戳破气球的针,成为压垮心灵的最后一根稻草。
更让人扼腕的是,这场悲剧并非注定要发生。如果司机能有最起码的良知,讲诚信、守契约,退回多收的车费;如果警方在提供了司机的车牌信息后,能够给男孩进一步的帮助,让他看到事情有解决的盼头;如果支付平台能对大额转账有更多提醒、介入机制,哪怕只是多提供一些线索,或许也能给这个迷茫的年轻人一点支撑;如果身边的人能够更早察觉他承受的重压,能够给他一些心理上的疏导和安慰……任何一个“如果”成真,都可能改写故事的结局。社会救助网络本该像一张密实的网,接住每个下坠的灵魂,只是这一次,这个年轻人没有被接住。
如今,郭先生作为家人,希望通过法律为弟弟讨回公道,我们应给予他坚定的支持。而涉事司机缺席庭审现场的行为,让这场维权更添了几分沉重和悲怆。生命不该被如此轻慢,弱者也有要求公平的权利,希望法律不仅帮死者追回那应得的910元,更要给诚信和正义一个说法。为了贪占几百块钱漠视他人困境,甚至可能将人推向绝路,这样的行为必须付出代价。
当我们为19岁青年尚未真正开始,便已戛然而止的人生叹息时,也应将这份怜悯和善意,以更积极的方式传递出去。社会应提升公共服务的温度,给予那些处于困难和低谷中的人们,更多关怀和救助;应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让失信者受到惩戒,守信者得到褒扬;应建立更完善便捷的心理援助机制,让那些濒临绝望的呼救被倾听,被安抚。让世间少一些让人难受的遗憾,多一些满载温暖与希望的互助。
来源:极目新闻(记者:张奇 评论员:屈旌)
编辑:陈曦紫 罗婷
实习生:王梦荷
审核:谢礼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