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3.4亿!协和医院有何创新转化密码

   2025-07-23 kongyu870
核心提示:跨越三个世纪的武汉协和医院深植创新基因、勇立时代潮头作为医疗“国家队”她将自身发展融入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积极探索产业驱动、

跨越三个世纪的

武汉协和医院

深植创新基因、勇立时代潮头


图片


作为医疗“国家队”

她将自身发展融入

国家科技创新战略

积极探索

产业驱动、医研融合

高效转化的创新路径

着力将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

转化为服务健康中国

驱动产业升级的“最大增量”

奋力书写科技强国的健康卫生崭新篇章


汉口金银湖畔

协和医院科技创新转化大楼即将启用

这一湖北健康产业驱动新地标的诞生

将加速推动以患者需求为导向

的科技成果走向市场

实现规模化生产并回归临床

有力助推华中地区“科技创新策源地”

“产业驱动型创新发展先行示范区”建设


目前,

协和医院拥有累计转化知识产权5316项、

转化合同金额超3.4亿元,

这背后有何创新转化密码呢?



构建“医研企”创新生态:
让临床需求直通产业端口


6月29日,位于金银湖畔的协和医院科技创新转化大楼即将投入使用。


这座总建筑面积5.7万平方米的“科研航母”,不仅是攻克“卡脖子”技术的创新灯塔,更是加速实验室成果向临床应用和产业落地转化的“核心枢纽”。


图片


新大楼作为协和医院科研体系的核心载体,集结了医院诸多前沿实验室,涵盖国家级及省部级平台、公共实验平台、生物样本中心、PI流转实验室、院企联合实等。


“这座创新转化大楼更像一个创新生态系统,整合各研究平台并形成合力,为研究提供强大技术支撑。”协和医院副院长金阳介绍,大楼最大亮点在于开创了“院企联合实验室2.0”模式,企业将研发实验室搬进临床一线,实现“零距离”协同创新,这标志着协和医院以临床需求为牵引、深度耦合产业资源的科技转化新生态正在加速形成。


未来,该实验室将成为“需求牵引”与“技术推动”双向流动的枢纽:企业“出题”,医院揭榜“解题”;而从临床来的问题,医院和企业一同“答题”,定向攻关、定向转化,实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这种“临床―实验室―产业―临床”的价值闭环,为新技术快速落地提供了最佳试验场。




图片


当前,技术是重塑未来医疗的关键前沿。协和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姜晓兵教授介绍,在医疗领域,脑机融合技术可帮助神经功能缺陷患者恢复相应功能,在帕金森、癫痫、抑郁症等功能性神经疾病的治疗中有巨大潜在优势。


为此,团队致力于脑机接口研究,并提出了“瘤机接口”的概念。去年,团队最新联合成果登上国际顶尖期刊《自然》(《NATURE》)。


2024年11月,全国首例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通量脑机接口临床手术在协和医院开展;


今年6月24日,脑机接口门诊开诊;随即,协和医院与衷华脑机共建的“脑机接口联合实验室”落户科技创新转化大楼。


双方将在此基础上深度合作,聚焦脑机接口核心技术攻关与临床转化应用,力争在神经疾病诊疗、功能康复、智能医疗设备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该实验室将在未来3年投入2000万元专项科研经费,围绕“7+X”项目体系,重点攻关神经胶质瘤瘤机接口、柔性硬脑膜外脑机接口系统、人工视觉、人工脑骨膜等方向,服务国家脑科学战略。




目前,联影、衷华脑机、迈瑞、远大、东软等行业领军企业均已签约入驻,共建“院企联合实验室”,覆盖大型医疗设备、精准诊断、创新药物及高端医疗器械研发等核心领域,产业驱动创新的集群效应日益凸显。



深化“医工交叉”
为优秀成果搭设转化“金桥”


“我们结合临床实际需求, 借助AI技术,有效提升诊疗效率。”放射科主任郑传胜教授表示,今年4月,协和医院与企业达成深度合作,联合研发新一代智能质控体系,将基于等前沿技术,共同探索大模型促进医学影像向逻辑化、结构化思维转变,输出智慧医疗的“中国方案”。


在骨科脊柱手术中,钛合金的植入物应用广泛,但存在弹性差、骨整合差等问题。骨科主任杨操教授将目光聚焦到钽金属,与科技研发团队交叉融合,设计发明的新型3D打印钽金属融合器,已用于治疗上颈椎畸形。


“研究团队从临床发现问题,寻找解决方案。”杨操教授表示,最新研发的3D打印个性化仿生脊柱内植入物,在提升治疗效果的同时,优化经济性与普适性,推动了国产高端骨科植入物技术的发展。


图片


“系统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是赋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路径。”协和医院党委书记张玉表示,医院积极融入国家战略部署,深化医工交叉融合创新,全力打通“基础研究-临床验证-产业转化-规模应用”全链条,让更多“实验室里的突破”转化为惠及患者的成果,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协和智慧。


早在2021年,医院即出台《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并持续升级。去年更重磅推出激励力度空前的“协和十条”,明确多种转化方式。


尤为关键的是,医院设立了2“1000万”专项资金:


一个用于支持医工交叉早期项目孵化(首批25个项目已获支持);


另一个用于支持成果的知识产权培育和概念验证后的产品转化,为优秀成果跨越“死亡之谷”注入强心针。


2024年,医院精心遴选的41个重点创新项目通过转化路演,成功引入社会投资数亿元。


协和医院还构建多层次支撑平台:


率先开设“科研门诊”,邀请专家为临床人员提供从选题到转化的全方位咨询;


联合华中科技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顶尖工科力量,成立“医工交叉联合创新中心”;


与数十家龙头医疗企业、投资机构共建“协和创新联合体”。


今年,协和医院创新推出“科转荟”机制,组织专家团队与企业面对面,精准促进供需对接,未来还将增强与第三方技术转移经理人的合作,搭建高效嫁接桥梁。



创新“转化范式”
重大成果加速惠及患者


目前,医院现有省部级创新平台31

累计转化知识产权5316

转化合同金额超3.4亿元

涌现出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

标志性科技创新成果

生动诠释了“协和速度”的内涵



核医学科兰晓莉教授团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黑色素瘤靶向诊疗放射性药物,已作为1类创新药,由国家药监局获批开展临床试验;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金阳教授团队在临床上率先应用自体肿瘤细胞来源的微颗粒包裹化疗药物,实现晚期肺癌的个体化靶向治疗,该技术已在国内7省市获得准入资质;


再生医学中心王琳教授团队在丝胶生物材料创新研发及创伤修复临床转化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心脏大血管外科董念国教授团队的系列转化成果是“协和速度”与“产业价值”的典范:


图片


01
全球首款儿童型磁悬浮人工心



整机仅45克,极大延长终末期心衰患儿“等待移植窗口期”。


02
全球首个细胞化心脏瓣膜



我国科技创新正在步入以跟踪为主转向跟踪和并跑、领跑并存的新阶段,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已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


03
全球首款经外周血管植入体外心室辅助装置等



构建起心衰全周期外科治疗新模式。



该系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发明,预计实现技术转化高达2.5亿元,为数以万计的心衰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血液科胡豫教授团队直面静脉血栓“隐匿杀手”难题


图片

01

研发“静脉血栓液态基因芯片”




国际首创适合中国人群的基因诊断系统,研发“静脉血栓液态基因芯片”,将分子诊断率提升至52.5%。


02
开发“静脉血栓易感基因快速筛查试剂盒”



基于自建大型数据库,成功开发“静脉血栓易感基因快速筛查试剂盒”,3~4小时即可出具精准报告,为早期干预赢得宝贵时间。

该突破性成果填补了领域空白,预计未来5年将创造2.3亿元经济效益,将惠及全球每年约1000万新发患者。



图片


“始终以临床需求为导向,不断深化研究与应用。”协和医院院长夏家红表示,医院将持续以科技创新为抓手,瞄准发展新质生产力,聚力攻克“卡脖子”技术难关,在自主创新、交叉融合、科研转化的道路上坚定前行,为提升人民健康水平作出更大贡献。


协和医院党委书记张玉强调,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医学科技成果转化是建设科技强国、守护人民健康的必由之路。随着科技创新转化大楼的全面启用,产业驱动型创新发展先行示范区的蓝图正加速变为现实。


图片


策划:王继亮  聂文闻

摄影:刘坤维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kongyu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