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司法局立足基层实际,深耕普法创新实践,通过打造特色普法载体、发挥典型示范作用、融合非遗文化资源等方式,让法律知识走进群众生活,让法治精神融入社会肌理。
以案释法“活起来”,普法实践接地气
“平时总觉得法律离自己很远,看了这些身边人演的小故事,才知道原来维权、防骗就在生活里。”居民李大姐看完兴国司法行政“每周一推”的微视频后深有感触。
该县司法局常态化统筹100余名“法律明白人”,参与拍摄“每周一推”以案释法微视频50余个。这些作品聚焦电信诈骗、乡村治理、交通安全等群众关心的话题,用“身边人演身边事”的形式,把法律条文转化为鲜活故事。
同时,9个县级法治公园的建成,让法治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公园内的法治长廊、普法雕塑、案例展板,让群众在散步休闲中就能学习法律知识,实现“抬头见法、驻足学法”。
典型引领“带起来”,肖阿姨工作室暖人心
“肖阿姨,邻居在我家菜地边上堆了垃圾,这可咋整?”在兴国县“肖阿姨工作室”,常有群众来找“主心骨”肖婉芳求助。作为第二届全省百优“法律明白人”,肖婉芳带领近百名骨干,打造出“协商议事+普法山歌+纠纷化解”的特色服务模式。
工作室成员把相关知识编进兴国普法山歌,用“唱”的方式让群众听得进、记得牢,累计创作普法山歌100余首,开展宣讲300余场次。遇到邻里纠纷、社区矛盾,她们既当调解员又当普法员,累计协调解决实际问题60余件,收集群众诉求100余条,成了群众口中“有事儿找得到、说话听得进”的“法治代言人”。
非遗普法“融起来”,客家刺绣传法治
在江背镇“法律明白人”骨干示范家中,兴国县“法律明白人”非遗工作室格外亮眼。这里实现“五个一”全配套:一支专业队伍、一套规范制度、一个法律图书角、一套调解桌椅、一个非遗作品展,让法治与非遗碰撞出独特火花。
工作室里,“有法帮你”等主题的客家刺绣作品栩栩如生,绣娘将法律元素融入传统技艺,让生硬的条文变成精美的艺术品。这些作品不仅走进了寻常百姓家,还在司法部“法律明白人”培训会上精彩亮相,让革命老区的法治声音传得更远。
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兴国县司法局让普法形式更鲜活、法治服务更贴心,推动法治理念在红土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吕楠、王峰)